双狮岛面积0.19平方公里,是海王九岛中第四大岛,位于群岛中部,因山脊酷似双狮对吼而得名。双狮石下有一奔马石,仿佛受了斗狮的惊吓,正在奔腾逃跃。
双狮岛北端耸起一座斧劈岩,据说在几千年前,双狮子相互争斗,直斗得狂风呼啸,山鸣谷应,天昏地暗,一位神仙为制双狮争斗,手持利斧一劈而下,终于制服了双狮,但却留下了斧劈岩。
望海楼山是海王九岛的第三座高山,海拔109米。如果说在海王顶观日出,那么我们可以在这里观日落晚霞。望海楼山是观赏海王九岛的最佳地方,大家站在正面向北望去,可以看到貌美姿娇的海王九岛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犹如一组极富神韵的海上盆景,如果有雾霭轻纱斜落其上,群岛会时隐时现,如临仙境。
如果哪位朋友喜欢摄影,会在这里拍到优美的海上群岛风光。望海楼山的名称由来与海王九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所具备的军事要塞有关。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倭寇常常从海上侵入我国,为了防止倭寇侵略,明朝便在这座山上修筑了烟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烽火台、狼烟台。据《明宗录》记载,永乐17年,也就是1419年6月14日,倭寇2000余人,乘船30余艘,在大海王岛上奸淫抢劫,无恶不作
。当晚,驻守在金州望海埚城堡上的明军,在海上巡逻时发现大海王岛这座山上火光冲天,便断定倭寇已来,第二天,当倭寇窜到金州望海埚,顿时陷于明军的重重包围,在此次战役中,倭寇全部被毙俘。山上留有的一口大铁钟是清朝嘉庆年间,即1796年岛上300多名群众合伙铸造的一口大钟,为了海岛百姓安全,他们把这口钟挂在烽火台旁,每当敌人入侵时,便敲响大钟向岛民报警。
1943年,日本侵略者为了防止海岛人民反满抗日活动和对海上来往船只进行监视,强行驱使岛上居民在这里修筑了望海楼,当时这座楼呈正方体,约有两间房大,高两丈,四周有了望孔,楼内砌有火炕,供自卫队员值班用,楼上有石砌的烽火台,如发现情况,晚上举火为号,白天则发狼烟。
楼的门口就挂着这口大铁钟,供报警时用。日本投降后,该楼逐渐被拆毁,但这座山从此改叫望海楼山。其实,望海楼山也是一座空山,山的半腰处都是纵横交错、互为相通的军事暗道和防空洞。在望海楼山,大家还可以观赏长山列岛的全貌,可以看到大连海王九岛三个村和中心镇区的全貌。
灯塔山位于大海王岛东南角的半岛之上,这里三面环海,海拔102米,是海王九岛的第四座高山。山的南部海域是日本至大连、山东的主要海上通道。山顶巍峨矗立着一座高20余米的国际灯塔,这座塔高20余米,直径5米。
1937年年初,日本侵略者为了能通过海上船只向日本运送从中国掠夺的物资和从日本向侵入中国的部队运送枪支弹药,在大海王岛这座山上动工修建了为来往船只导航用的灯塔。
从镶嵌在塔身的铜牌上可以看出,该塔建成于昭和十三年,也就是1938年竣工并使用。灯塔的圆形顶部有一个很大的灯体,灯头为1000瓦灯泡,灯罩呈扇贝壳状,是由纯铜环绕的纵横成格、凹凸有致的天然水晶石制成,夜晚时灯光经过水晶石灯罩的汇聚,形成强烈的光束,通过复杂的齿轮变速系统,以每15秒旋转一次的速度扫过附近岛屿和茫茫海面,灯光照射半径可达30余海里。
更为称道的是,螺柱顶的灯台里面盛有1吨左右的水银,为灯头构筑了永久的平衡。该系统为日本光机工业株式会社制于昭和十三年十月。可以说,这座国际灯塔是侵略战争的产物,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这里已被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黄海北部重要的国际导航装置。
在国际灯塔的东部有几座古朴典雅的伞字顶房屋,每座房屋屋檐下都有精巧的凹槽,管道垂直通入地下。这是日本人为使看塔者有水可用,而专门设计的屋檐接水工程。每当雨天,雨水便从伞形屋顶流入凹槽内,然后进入管道,经过层层过滤,流入和汇聚到旁边的这座“龙泉井”内。这项技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我国运用并申请专利,是缺水地区广为推广的屋檐接水技术。国际灯塔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