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的悠久历史和渔耕文化的积淀深厚,造就了海岛人文优势的积淀,形成了王家岛(海王九岛)特有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尤以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军事文化与美食文化独具特色,为海岛文化发展和旅游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早在1600多年前的北魏东晋时期,王家岛在第一次有人类居住后,就创造了海岛早期文明,如妈祖文化、宗教寺庙、正月十三“渔灯节”、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等民俗文化。同时王家岛又是边防要塞,具有深厚的军事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海岛秧歌兼有胶东、辽东的特点。除有和这两地相同的跑旱船、踩高跷等形式外,列多的则是源于海岛生活,具有鲜明的“海味”特点。
海岛渔民号子,是千百年来渔民在闯海打鱼的各项劳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伴随劳动的歌唱,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它以吆喝、呐喊为主要特征,烘托出渔业各项劳动的特点。
海岛歇后语是海岛人民在长期的与海的搏斗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所以也带有强烈的海的气息。首先是鱼腥味浓,有很多歇后语都是以鱼作比。如“小猫吃小鱼——有头有尾”,“海猫子吃小鲫鱼——心满意足”,“鱼中挑刺——没完没了”等。其次,由于受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如“船上打伞——没天没地。”“船头跑马——走头(投)无路。”等。
海岛谚语是渔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明的,大多是渔民生产生活中的体会。如:马兰花开,黄花鱼来;大船救人先用绳,小船救人用船腚;饥时糠如蜜,饱时蜜不甜;海鸥过山,必定坏天等。
王家岛是中国军事战略重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拥有着大量的古近代海防遗迹。如明朝时期的王家岛防倭寇烽火台遗址、1894年在王家岛东部海域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战场、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王家岛动工修建的国际灯塔、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建立侵华军事基地而修筑的后滩港码头遗址、1943年日本侵略者为防止海岛人民反满抗日活动而修筑的望海楼遗址、1945年“八路军海南先遣支队”进入东北登陆地等等。这些不但反映了王家岛的文化历史底蕴,而且完全有条件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