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山岛人多地少、主产粗粮苞米,其次是地瓜和土豆,大豆、高粱和其他杂粮产量极少,故旧时渔家一日三餐,早晚常以苞米格子粥为主;中午烀苞米面饼子。人们习惯于粗粮加工,把苞米用石磨磨碎,用筛子筛出粗细格子,再用箩箩出粗细面子、格子用来做粥喝,粗细苞米面用来做菜饼子、菜包子,以及和掺点白面发馒头蒸发糕或掺点豆面擀面条吃。但吃得最多的是饼子就咸鱼。
饼子和咸鱼是海岛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如今上了旅游餐桌
饼子是苞(玉)米面做的一种食品,比较粗糙,是长期以来海岛居民的主食。如今,这个词原意已经被外涎,指能力低、窝囊废、草包之人,寓意其低能、窝囊废,成为社会新特词汇。如指某人无能,便称其是个“饼子”,或称这个人真“饼”。原因大概有三,一是饼子制作时可以随便拿捏;二是饼子是海岛人的主食(干粮),司空见惯,过于平常;三是饼子属于粗粮,不及馒头、饺子之类食品好吃。可是,尽管如此,海岛人却不以为然,仍然将其作为特色大餐端上游客餐桌,受到欢迎。
逢年过节和家里来客人多为包饺子,擀面条。平时一些传统喜庆节日人们都有俗成的饮食习惯。过年蒸饽饽、做年糕、蒸圣头,三十晚上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圆宵,二月初二吃煎饼、端午节吃糯米、大黄米粽子,六月六吃云豆包子,入伏吃过水面条,过冬吃包子,亲人要出海吃顺风饺子,老人过生日吃长寿面。上个世纪90年代后,国家粮价放开,白面馒头、包子、饺子、馄饨、面条、大米干饭已成为渔农家庭家常便饭。但是人们传统习惯仍喜欢吃苞米格子粥和苞米面饼子。
副食多以青菜为主。渔农家庭多数自种自食。春天种小白菜、水萝卜、菠菜、油菜、生菜、栽种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豆角等。秋季多数种大萝卜、大白菜、大葱等。入冬,人们习惯咸渍各种青菜以备过冬。冬季里渔农家最喜欢吃法就是酸菜肥猪肉饨粉条。海岛多产各种海产品,人们习惯用各种鱼类、贝类、海澡类为副食。大陆长电通上海岛,交通运输方便,海上养殖业得以发展,海产品贮藏能力提高,各种蔬菜、水果不分季节,各种海产品已成为海岛渔农家普遍佳肴。
渔家居住风俗同山东沿海一带相似,大部分以姓氏居住屯落。住房多选择在山坡靠海边背风向阳处,房子多为正房坐北朝南略偏东西向。旧时多为泥草房和泥平房,少数有钱人家住瓦房。房舍多为3间、5间不等。也有一正带东西厢房。3间房多称“一明二梢”。
早年富有人家的五间大瓦房遗存
明间以称为正地或叫外地,设锅灶,北墙开有后窗,地有高桌碗柜,是做饭和吃饭地方,过年做设供祭祖之处。明间东西为梢间,均有前窗和火炕称睡屋,长辈多住东炕。晚辈住西炕。连脊房西不能高于东,前屋不能高于后屋。街门多南偏东西,忌冲正屋中线。厕所多建在院子的西南角,墙外有猪、鸡鸭圈。
富有人家大瓦房彼有讲究的山墙风俗
旧时,大户有钱人家建房多为四合大院,有正屋和东西厢房,建高大院墙门楼,院内迎门楼有一影壁墙,影壁左右上方有稠刻的龙凤中间有大福字,两则用青石板辅地到正中室。多数青瓦房镶有 “太公在此”或“吉星高照”字样,以图吉利避邪。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破四旧砸碎。上个世纪80年代始,居民住房风俗逐渐发生改变,一些旧的居住风俗已被破除。居民小区楼房连成一片,居民楼样式欧洋化,室内装饰现代化,家中摆设电器化,人们的居住风俗已向城市化、花园化发展。
使用风匣的锅灶
这个红色大柜和大板凳是旧时最时兴的家具
服饰 解放前,海岛渔农村穿戴打盼于山东沿海一带相似,男人冬季里多数着大襟棉袍,对襟棉袄,捆布带棉裤。夏季多数光着膀子打赤脚。女人多数穿右开襟青兰布搭襟小褂,下身着扭档裤子。小孩喜欢着红色小肚兜。有钱人家男着长袍马褂,皮棉袍。女人多穿右开襟旗袍。上个世纪50年代,大部分男人身着青兰制服,个别着中山装。妇女仍着长短搭襟衣服为主。60年代中后期,男女老人仍多数着黑兰色衣服,青年男女时兴穿的确良绿色军装,戴军帽,身背跨包,脚穿解放鞋。70年代,政府机关男的多数中山服,普通人着人民服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服饰
前进服。妇女喜欢上衣着花布衣裳,下身着青兰裤子,脚穿拉带青绒布鞋。80年代后,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服饰
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思想解放,人们对服饰衣着有了新的认识,对衣着的色泽,款式,质地都有新的选择,可按不同季节调换衣着,男人冬季喜欢着皮夹克,羽绒服、休闲服、风衣等。年轻妇女衣着丰富多彩,五颇六色,款式新颖,质地优良,尤其体现女人线条美的时装,各大服装店琳琅满目。
头饰 清代年间,男人留辫子.辛亥革命后,男人剪掉辫子剃光头,部分青年人留分头.春秋季节戴毡帽,冬季戴棉帽,夏季多戴尖顶草帽。小小后脑勺留一小撮头发叫“狗臭”,其意为“好养活”。渔霸、财主冬戴皮帽、春秋戴瓜皮帽和礼帽。解放前,媳妇给纂、留“瓦沿”纂上插金银替子。有钱人家媳妇配戴耳环和手镯子等金银首饰。姑娘梳辫子,穷人家的姑娘扎根红毛线绳为头饰。解放后,多数男人留分头,男老人剃光头,春秋季戴解放帽、前进帽,冬季戴八角帽。女老人仍给纂,媳妇多剪短发个别烫发,姑娘梳双辫,上山下海干活围各色头巾。文革时期,青年男女时兴头戴的确良军帽,妇女一律剪短发(称革命头)。改革开放后,妇女发型新奇多样,多姿多彩,常见烫波浪发、盘发、披肩发,戴各式各样发卡,耳坠、项链。描眉涂唇,风姿绰约、浪漫。
足饰 清代时期,小女孩从7~8岁开始就裹小脚,穿绣花小尖头鞋,称三寸金莲。
旧时妇女裹脚后的小脚
旧时的三寸金莲
解放前,老年妇女仍穿小尖头布鞋,青年妇女穿短脸绣花鞋。男人春秋穿“夹鼻子”鞋和纳底布帮单鞋,冬季常穿自制棉布鞋,上船出海时穿家猪皮勒勒垫海带草。日占时期,男女青年穿洋袜子,布袜子。男人上船出海干活穿胶皮袜子。解放后,胶底布鞋时兴,男女青年多穿力士鞋、球鞋和五眼胶底鞋。上个世纪60年代,时兴穿草绿色解放鞋,夏季多穿塑料凉鞋,冬季男穿大头鞋和自制棉布底鞋。70年代,多数人开始穿皮鞋。妇女穿半高跟皮鞋增多,有个别穿高跟皮鞋。改革开放后,男女穿鞋多样化,款式新颖,质地优良,品种多样化,四季分明。
旧时的渔家用具
解放前,渔农家贫困,无像样的家具,个别家庭有两三格米柜和小炕柜,炕上有高粱桔皮编制的炕席。个别富裕家庭有衣柜、堂箱、座钟和暖水瓶等。上个世纪60年代后,新婚家庭讲究一厨两箱,三转一扭(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扭即收音机)。70年代,多数家庭讲究24条腿(即大立柜、高低柜、写字台、大圆桌、2把靠背椅子)。改革开放后,渔农家开始时兴租合柜,壁柜、睡间按席梦思床。大陆长电通上海岛、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进入渔家。2000年后,彩色电视机、液晶电视机、数码电视机、电脑、电烤箱、电烤炉、电冰柜、引水机、抽油烟机、空调等进入家庭。渔农村普遍用上液化气炉和电饭锅。大部分家庭拆掉大锅灶和火炕。农村97. 00%的家庭安装上程空电话。100. 00%的家庭安装上了有线电视。渔农村100.00%的青年男女手中有各种款式的手机,国家职工和机关工作人员手机可达137. 00%。渔农村自家有自用小轿车的占35. 00%。